拿我来说,打工人的一日三餐,无非是快餐外卖,简单应付。逢年过节,总习惯呼朋引伴,找家体面点的餐厅,吃顿好的。“伏地魔”拉尔夫·费因斯+“后翼弃兵”安雅·泰勒-乔伊+“野兽”尼古拉斯·霍尔特主演。「菜单」![]()
富人的晚宴玛格特(安雅·泰勒-乔伊),烟不离手,粗不离口的率真女孩。明眼人一看,就知道她跟“有钱”二字,八竿子打不着关系。偏偏,她新交的男朋友泰勒(尼古拉斯·霍尔特)是个不差钱的吃货。这天,他邀请玛格特,到一家偏远小岛上的私人餐厅约会。每晚,他们只会邀请12位社会名流登岛用餐,每人收1250美元。“不要只顾着吃,我们提供的昂贵菜品可不止是为了吃。”主厨介绍,这道菜本该是面包盘,但面包是穷人食物,而各位都是富人。所以这道菜叫作“无面包面包盘”,没有面包,只有蘸料。而玛格特一脸懵逼:搁这儿玩文字游戏是吧,哪有餐厅不提供食物啊?食客领到卷饼,上面印着羞耻的隐私、黑历史和足以定罪的证据。他们开始骚动,把这当作恶趣味玩笑咒骂,或是瑟瑟发抖讨说法。主厨邀请副主厨站到食客面前,数落他毫无天赋,无法摆脱局限……
主厨的复仇编剧威尔·崔西在挪威度蜜月时,曾光顾海岛餐厅Cornelius Sjømatrestaurant。他们被困在岛上,直到用餐结束才返回大陆的经历,启发创作了这部电影。导演邀请美国唯一的米其林三星主厨多米尼克·克伦,开发创意菜品。独具匠心的菜单设计,超高颜值的摆盘装饰,隔着屏幕也能流哈喇子。其次,你也可以把它动作一部节奏紧凑,反转不断的惊悚片。暗藏杀机的晚宴,既是“伏地魔”的鸿门宴,也是有钱人的谢罪宴。和《电锯惊魂》类似,演绎为审判“欲望与绝望,虚荣与恶习”的修罗场。被主厨“PUA洗脑”的他们,从帮厨变成帮凶,沦为杀人不眨眼的行尸走肉。二话不说就可以举枪自杀,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把客人的手指剁下。电影的核心类型,主要还是抨击丑恶,藿香正气的讽刺片。导演马克·米罗,代表作HBO口碑神剧《继承之战》。向来热衷调侃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,讽刺金玉其外、败絮其中的有钱人渣。
主厨设下杀人晚宴,对每一个食客冷血无情,杀伐果断。多数人来这家餐厅一次就是莫大荣幸,他光顾过11次,却根本记不得吃过什么。她在业界呼风唤雨,美言几句就能盘活小店,几句吐槽就能害人丢掉饭碗。可她却依旧斤斤计较,把毒舌当作犀利,将刻薄视作能力。他们作为天使投资人,看中主厨潜力,出钱投资这家餐厅。餐厅成功后却只想着收割韭菜,甚至换掉主厨也毫不在乎。以史蒂文·西格尔为原型设计的他,辉煌过,低谷过,拍过不少烂片。一部烂片对演员可能只是恰饭摆烂,对于观众则是浪费了宝贵时间。他是主厨的“舔狗”,痴迷分析食谱,热衷讨好主厨,烹饪理论,头头是道。可是却根本不在乎餐厅礼仪,从未下过厨房,甚至不会品尝美食。曾几何时,他还是个怀着一腔热血,只想喂饱食客的厨师。为了讨好有钱人,他不仅要做饭,还要绞尽脑汁为食物赋予意义、哲学和艺术。久而久之,他的美食沦为有钱人的消遣,他再也找不回做饭的快乐。
汉堡的初心它本可以拍成一部像《准备好了没》,快意恩仇,血浆乱飙的复仇爽片。却拍成了一部类似《悲情三角》,惊悚搭台,喜剧唱戏的讽刺寓言。密集的台词和浮夸的表演导致表达过于肤浅,讽刺流于表面。
当然,即使剧情浅薄粗暴,相信大多观众很难对它抱有恶意。毕竟,苦大仇深的阶级矛盾之余,它也用女主角玛格特的遭遇,提供了一种“答案”:玛格特本不在受邀名单,被新男友临时邀请,才误打误撞加入晚宴。主厨一度无法分辨,她究竟是同流合污的富人还是同样可怜的穷人。她像一个普通食客,对主厨表达不满,开启疯狂嘲讽模式:她把这当作普通餐厅,点单,付钱,享用,打包,离开……片中剪报暗示,主厨最初是汉堡店最佳员工,当时他在镜头前笑得很开心。如今玛格特再次提出曾经的要求,享用他的食物,而不是当作艺术品消费。在西方,高热量、价格低、操作简便的芝士汉堡,常被视为“穷人食物”。就像国内的兰州沙县,仅以食物价格,就能区分穷人和富人。可它们的食用价值,却和所谓的“富人食物”,并无两样。毕竟,盲目虚荣的消费主义,让人只记得被赋予的意义,而常常忘掉它实际的用途。鲍德里亚说:如今人们消费的不仅是“物”,更是它背后隐藏的意义,及其所代表的的符号。但愿我们也可以和玛格特一样,可以大大方方向“主厨”提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