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大器晚成的法国新浪潮主将,也是美国影评家眼中的情色主义专家,他是公认的情感大师,也是无数观众眼中的话痨。
今天元宇宙电影为大家介绍的导演,一生简约散淡而充满诗意,隽永简单的影像风格,让他坐拥商业时代中的文艺殿堂,他就是法国著名导演——埃里克·侯麦!
作为《电影手册》影评人和主编,埃里克·侯麦是法国战后新浪潮运动的主将。
然而在新浪潮诸导演中,侯麦当属大器晚成的一类。
他在将近不惑之年时,才执导拍摄了第一部剧情长片《狮子星座》。
然而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电影,却并没有在影坛溅起丝毫水花。
直到侯麦49岁时以《慕德家一夜》一作,受到国际影评人的热烈喝彩。
由此,侯麦以几乎始终如一,几近固执的简约和散淡风格,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之旅。
侯麦出生在保守的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,是一个老派的绅士,文学是他终生的兴趣所在。
20世纪40年代成立的法国国家电影数据馆,使他认识了电影。
平静而保守的成长环境、对文学持久而狂热的迷恋,使侯麦的电影有一种游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宁静气息。
侯麦的第一个职业其实是教师,但不久后就转向了电影评论。
1950年,他成为著名的《电影手册》创始编辑之一,与让-吕克·戈达尔、弗朗索瓦·特吕弗、雅克·里维埃等后来著名的“新浪潮”导演一起工作,并做了7年的主编。
他大力推崇当时被认为不入流的:希区柯克、罗塞里尼、茂瑙等人。
整个50年代,他与戈达尔、特吕弗等人,合作拍摄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。
但逐渐地,他离开了这些“新浪潮”导演,乃至整个现代电影的方向,朝着自己个人的目标暗暗接近。
1959年,侯麦导演了他的第一部长片《狮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》。
讲述了一个美国小提琴手,在巴黎成为流浪汉的故事。但这部心血之作却并没有得到伯乐赏识。
直到1969年,侯麦执导的剧情电影《慕德家一夜》入围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、第2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,他的光影人生才渐渐大展宏图。
侯麦电影的简约风格是简到极致,只保留一些最基本的东西。
他有意让音乐在他的电影中缺席,只留下对话或是内心独白,只表现生活中应该有的各类声响。
他的目的只有一个,让观者集中精力,去发现和聆听声音后面的声音。
他以作家的姿态拍电影,执著地实践着自己的“作者论”。
为赢得市场,他的不少同行纷纷转向商业电影,而他始终不向商业片妥协,
也许正是这种卓尔不群的坚持,使他的影片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。
侯麦的影片技术从来不是暴力的或引人注目的,他很少采用奇特的角度和运动,
但片中的粘稠的情欲和令人沉湎的优雅,对真正喜爱他的观众来说是巨大的享受。
有句戏言这样说:
“侯麦的影迷不能同时是斯皮尔伯格的影迷。”
因为侯麦的电影从来都不极端,不革命,也不惊悚。
(虽然他迷恋希区柯克,并且曾与夏布罗尔一起写出一本希区柯克研究专著)
他高度的文学色彩和细腻入微的镜头语言,从那些激进冲动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,那一群特立独行的导演中脱颖而出。
侯麦这样自评道:“作为作家,我说自己是现代的,作为电影人,人们说我是古典的,我喜欢缩小影片的主题,我不发言,我只表现行动和交谈中的人。”
他是个古典型的男人,喜欢优雅的法国传统。
对他来说,真正新颖的不是形式,而是隐藏在这些形式后面,那些永不会过时的思想;是对人类永恒的矛盾境遇的个人化思索。
他是现代电影中的“新古典主义者”
侯麦的一生拍摄了三个系列的电影,分别为“道德故事“系列的六部电影、“喜剧与箴言“系列的七部电影,以及“四季故事“系列的四部电影。
而今天漫电影为大家带来的就是,侯麦第三系列中的四部电影——“春夏秋冬的故事。
这是侯麦在70岁高龄的时候创作他的第三序列。
以1990年的《春天的故事》开始,然后是《冬天的故事》、《夏天的故事》,最后结束在《秋天的故事》。
《秋天的故事》问世时,该片在美国被多家报刊评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之一,自此侯麦的电影形式达到了顶峰。
“四季故事”继续了侯麦对人类内心地图的测绘,继续了对人与人之间恼人游戏的多样性探索,四季的轮回构成了一个圆圈,同时也是一个更新。
这一序列中充满了具有“季节性个性”的人物,导演籍此探讨人类内心真实的情欲:“ 当幻想转向爱的时候,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”
《四季的故事》探讨的仍是他最感兴趣的:男人与女人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问题,即“友谊”与“爱情”的异同。
侯麦依旧在表达自己对于“暧昧”的定义、“姓”与“爱”的道德界限,以及面对诱惑自我信念的坚持。
0
1
《春天的故事》
珍妮是一名哲学老师,一日在宴会上,她与娜塔莎相识,也许是因为寂寞,两个本无交集的人成为了朋友。娜塔莎邀请珍妮到自己家里做客,后者欣然前往。
娜塔莎有一个奇怪的家庭,父亲离婚,交往了一个年龄和自己相差无几的漂亮女朋友伊芙,这一点令娜塔莎无法接受。同时,一条项链的失踪也加深了她与"后妈"的隔阂。
珍妮的介入让这个家庭里的关系发生了改变,娜塔莎的父亲显然对知性的珍妮抱有好感,而娜塔莎也渴望能和喜欢的珍妮组成新的家庭。
对于娜塔莎的热情撮合,珍妮显得有些被动,她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感情,不愿掺和到这个复杂的家庭中去。一次四人的乡村度假中,酝酿已久的矛盾终于激发了,娜塔莎同伊芙发生了争吵,而她吃惊的发现自己一直信任的珍妮居然站在敌人的那一边。
在轻盈透明的春日空气里,四人关系呈现出脆弱、微妙的变化。人际结构的碰撞与重组,平衡与失序,父女俩与各自情侣的镜像结构,充满雅而不俗的轻微戏谑。
影片探索了人物的不纯动机,尤其是准确地捕捉了微妙的说话语调、形体动作等。通过一系列所谓的栽桩阴谋的假设,探讨了人性的阴暗面,是一部以简单爱情为幌子实质富有深沉社会命题的优秀作品。
02
《冬天的故事》
该片讲述了发型师薇拉跟一位厨师在海边度假胜地发生一段恋情,但他临走时她给他写错了自己的地址,于是开始了漫长而无效的等待,并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的故事。
故事起源于一场艳遇,俊男美女,年轻的身体,甜美到不现实的浪漫,美景和美好恋情合二为一。但是爱情稍纵即逝,短的像夏天,进入冬天之后,一切都回到了现实。
主角菲力西因为一个荒诞原因,把地址搞错,导致她和浪漫情人夏尔勒失去了联络,而不幸的是,她怀孕了。女主角勇敢地生下一个漂亮乖巧的女儿,却失去了此生的最爱。
她无法跟命运讲条件,只能郁郁寡欢地自责和等待,盼望出现奇迹的那一天,她能够和夏尔勒重逢。
03
《夏天的故事》
贾斯伯来到布列塔尼亚的海边小镇度假,在这里,总是独来独往的他结识了餐馆招待玛戈,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。贾斯伯告诉玛戈,他和一个名叫琳娜的女孩相约于此,玛戈对此一笑了之不置可否。
在一场舞会上,贾斯伯遇见了野性美女苏兰,对她一见钟情,苏兰也对这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心存好感。虽然玛戈心里不是滋味,但表面上她大度的祝福了这段感情。
贾斯伯邀请苏兰共赴他心目中的梦幻之岛,没想到姗姗来迟的琳娜出现在了他的眼前。梦中情人的出现让贾斯伯无比欢欣,很快就忘记了和苏兰的约定,可是琳娜的性格如这个夏天一般多变,此刻还风和日丽,下一刻便已下起瓢泼大雨。
苦恼的贾斯伯只得去向玛戈倾诉,但心怀爱意的玛戈也无法给予他更多的帮助。在这个充满了激情和艳遇的夏天,徘徊在三个女孩之间的男孩无法面对自己的感情。
电影虽然在讲述年轻人的现代爱情,但发乎于情、止乎于礼的男女关系多情而不淫乱。
青春洋溢的荷尔蒙让大脑占了身体的上风。
电影带着一种舒缓而悠闲的节奏,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出这样一副海边小城地图景:电子设备尚未普及的乡间,沙滩上不过分苗条的女孩身体,以及女主角们美丽而不过分矫饰的脸庞。现代化的一切似乎止步于侯麦的电影之外,这让影像中的夏日蒙上了一层怀旧的滤镜。
04
《秋天的故事》
马嘉利是一名大龄剩女,有一个儿子和一片葡萄园,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。
伊莎贝拉一直担心着马嘉利的终身大事,她不愿她的密友在孤独中度过晚年。她以马嘉利的名义偷偷在报纸上登了交友广告,没想到来者热拉尔正是自己中意的类型,一个善意的举动使得两个好友落到了尴尬的境地。
罗欣是马嘉利儿子的女友,但她真正喜欢的,却是和年长的马嘉利呆在一起。罗欣也想在马嘉利的爱情道路上出一份力,但她所做的,居然是将自己的前男友,一名年长的哲学教授介绍给马嘉利,但哲学教授显然仍对罗欣恋恋不忘。
马嘉利孑然一身的生命里突然闯进了两个男人,秋天就快要结束了,但这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还在继续着。
四季的故事中包含了一系列平凡的日常事物,
将人物与变化的天气、饭桌闲聊、
多变的感情自然的联系在一起,
不同的季节与生长在其中的角色合二为一,
也正因此而体现了各自的季节。
爱情在“春季”开始萌芽,
然后是充满欲望的“夏天”,
到了“秋天”人们在离开或相遇之间摇摆不定,
随后的“冬天”迎来幸福的结局或无情的幻灭。
侯麦的电影如同城市风俗画,
寻常的街道和建筑,包括人物在内,
都缺乏鲜艳的色彩,
有种被阳光晒过的灰暗与疲惫。
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,
不讲求戏剧张力,
也没有光彩照人的人物,
甚至没有意味深长的台词。
看他的电影需要宁静与耐心,
如同我们平凡的日子,
虽无大波大浪,但若静心观察,
处处都有耐人咀嚼的深意。
2010年,侯麦在法国巴黎去世,享年89岁。
迄今为止,侯麦共拍摄了50多部影片,
其中大部分影片都在处理关于男女情欲的纠葛。
这是浪漫主义的领域,
但并不妨碍侯麦做一个内心的古典主义者。
他以笛卡儿式的精确,
描绘出他的人物情感变化的无理数。
他是一个谦逊的人道主义者,
他的影片以一种微妙的方式,
写出了他的人物在一些“小时刻”中,
脆弱、迷惑和烦躁不安的一面。
侯麦影响了世界上很多电影人。
从他的同胞伯那德·塔弗涅尔,到香港的王家卫。
但无论如何,侯麦只有一个,
他独一无二。
1
点击下方观看完整影片↓↓
2
点击下方观看完整影片↓↓
3
点击下方观看完整影片↓↓
4
点击下方观看完整影片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