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部电影小编纠结了很久,要不要推荐给你们。
它是一段看似与我们无关的历史,它让人看完生理不适、心理致郁,小编也一度被震慑到想不出说什么。
但每当小编想跳过它的时候,就会有另一个声音出现——
“还是说说吧。”
《沃伦》
导演/编剧:沃伊切赫·斯玛若夫斯基
主演:米卡丽娜·拉巴克斯 / 阿尔卡迪乌什·雅库比克
类型: 历史 / 战争
地区: 波兰
上映:2016-10-07(波兰)
片长: 150分钟
又名: Hatred
豆瓣 8.3 IMDb 7.6
不兜圈子,这是首部讲述“ 沃伦大屠杀 ”的电影。
作为一个阅片无数,看过各种恐怖、惊悚、血腥电影,阀值极高波澜无惊的小编。当看完这部战争电影,后脊发凉的凉,刺骨心寒的寒。
豆瓣上,这部略显小众的电影被打出8.3分。在战争片中,算是挺好的成绩了。
本片可以算得上绝对限制级,直接暴露的zuo爱场面已经不算什么了,最为突出的是,本片在对屠杀行为中的血腥场面展现时,相当触目惊心,可以说,是一幅人间炼狱图。
影片《沃伦》便是通过一个波兰少女的视角,目睹了整个大屠杀悲剧的兴起和高潮。
故事开始于一场充满民族情趣的婚礼。
这场婚礼属于波兰女孩佐西亚的姐姐,一个波兰姑娘嫁给了一个乌克兰小伙。
婚礼当天,双方亲朋好友欢聚一堂,喝酒、唱歌、跳舞、送上祝福。
看起来很和谐?只是表面上的和谐罢了。
种种难以避免的矛盾早已经充斥在两个民族之间。
当时的乌克兰人,是一战后东欧地区唯一没有独立建国的民族,长期寄人篱下。
而当时的波兰,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乌克兰族裔的不平等政策。
比如强迫他们说波兰语言、拆毁东正教堂,改建天主教堂、得不到好的就业机会等等。
正如影片的英文名“Hatred”(仇恨)那样,仇恨的种子在当时的乌克兰人民心中生根发芽。
并且愈演愈烈,蓄势待发。
这场热闹非凡的婚礼,是整部电影里唯一能够让人感受到美好的桥段。
在此之后,画风突变。
有的人被捆住手脚,拴在两匹马上,然后分尸。
有的人被活生生剥皮、解剖。
还有的人被集体射杀,然后填坑。
婚礼当晚,人们抛掷着点燃的稻草人玩耍。
大屠杀时,乌克兰人玩着相同的游戏,只不过草堆里裹着的是波兰男孩。
不久前,新娘按照波兰习俗把头枕在门槛上,被砍掉辫子,暗示着她从少女变成人妇。
不久后,同样的门槛,她被人一刀砍死。
挥刀者是前来复仇的波兰人,只因为她嫁给了乌克兰人。
种种场景,真的不忍心看下去。
1939年9月1日,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,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。
这场战争只用了27天,波兰成为德国和苏联的盘中餐。
波兰垮掉,乌克兰人傍上苏联这棵大树,被波兰人歧视多年的乌克兰人雄起了,贫下中农终于可以往地主老爷们脸上吐痰了。
沃伦被苏联掌控,共产主义光芒照四方。
教育方面,宗教信仰被视为迷信。
经济方面,各种烧杀抢劫。
女主的丈夫,那个老男人,被视为富农。
因此,女主一家遭受灭顶之灾。
老男人被没收财产,一家人被流放。
就在即将发车时,乌克兰小伙用伏特加贿赂士兵,成功救出女主。
其实,河畔与小伙缠绵的一夜,让女主怀上了他的骨肉。
本以为女主终于可以和有情人终成眷属,但乌克兰小伙还是因为救女主被乌克兰军人发现,一枪毙命。
两年过去,女主在乌克兰小伙家,成了单亲妈妈。
1941年,孩子还没长大,德国纳粹又来接(qin)管(lue)沃伦。
虽然纳粹和苏联不同,但是,他们喜欢杀犹太人。
绞刑杀。
爆头杀。
女主还被威胁,如果包庇犹太人,就会遭到牵连杀。
总而言之,纳粹就是屠杀犹太人的狂魔。
本片为真实历史,现实的沃伦大屠杀,比电影残酷多了。
优秀的电影和优秀的书籍一样,它从来不设立场,也不会有倾向,它只展示真实的人性。只有刻画人性的作品,它才会有永远的价值。
电影的牛逼之处,它把民族主义、种族主义、宗教主义、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意识形态,权力Du裁等等等。
把人类历史上能挑动仇恨和屠杀的所有手段,在一部短短的电影中表达了出来。